出書十年回顧

我寫的書到今年六月剛好出版屆滿十年,十年了,回頭看,有些感想可以談談。

十年是什麼概念呢?一般來說,作者與出版公司簽的出版合約,一約五年,如有續約,剛好是二期約滿。我自己的書自己出版,沒有出版公司介入,所以,這點無關緊要。再從另一角度看,十年足夠讓一個小學畢業生一路到大學畢業,跨越人生最重要的學習期。

My Book寫書的構想早在出書前十幾年便已形成,比較大的成分只是想實現理想,記錄下自己的學習經驗。關於如何行銷推廣,一開始完全不預想。這或許不符合出版常規,但又何妨。最初的想法是自己寫,透過自己的部落格銷售。

整本書分五大部分,三十五章,大約三分之一整理修改部落格文章,其餘三分之二從頭寫起。沒有明確的開工起跑日期,約略計算,大約花去一整年時間爬梳資料、整理、敲鍵盤輸入、修改、再修改。找人幫讀,找問題,持續潤飾修改,直到完成。

字體、版面、行間距、字間距這些的取捨選定,我就在書店翻許多書,挑選最能接受的樣式,然後調整 Word 文書編輯軟體,輸出最終格式。印刷廠也是我自己找,在台南就近處理最方便,與業務討論用紙、裝訂、價錢各項細節。同時,ISBN 向國家圖書館申請也是自己來,封面設計則請專業的幫忙。一項一項到位,書本就完成了。

這樣的製作流程,我的目標是內容優先,編排美工方面只求清爽順眼,沒有要標新立異。我希望吸引讀者的是書的內容,不是那些浮誇的美工裝飾。書,不就是要這樣嗎?內容定稿送印前,預購同時推出。要感謝上百位不怕當白老鼠的讀者,還沒看到書的影子就先匯款進來。

在寫書接近完工時,有家出版公司找過我,提了出版方案。跟他們在台北碰面討論,很可惜,對方提的出版計畫沒吸引到我,最後維持原方案,自己來。我早知道,不與出版公司合作,恐怕很難打入主流行銷通路。因為書籍大盤商幾乎不可能與個體戶合作,他們只與出版公司批發量購,再鋪貨到全台各地大小書局。

書印好,就在我一本本接單賣書兩個月過後,三民書局主動聯繫,要賣我的書。很主動很積極,沒多久簽了約開始出貨。我心想,既然三民願意賣,幾家號稱語言專業的書店應該也會有機會,或許借助他們的專業,可以賣得更好。於是,主動出擊,找了敦煌、文鶴、書林,還有熟識的成大圖書部。逐一聯絡溝通,過程雖未必順利,最終算是都能搞定。

十年過去,我自己賣,加上公關贈書,再加上書店寄賣,總共大約賣了一千六百本。我要特別感謝三民書局,單獨一家賣出的數量遠超過敦煌、文鶴,與書林的總和。三民書局沒有語言專業的封號標籤,卻能賣得比其他幾家的總和還多。其實,從開始接觸談合約,書店表現出來態度約略已可推斷出日後的銷售成績。以讀者消費者的角度看書店,與從作者供貨者的角度看,感覺非常不一樣。所謂的「語言專業」,看看就好,別太認真。

沒有在誠品、金石堂、博客來這些主流通路賣,會覺得可惜嗎?老實講,一點都不會。要在那些通路賣,整個思考方向都要修正調整,甚至連書價都要重新思考。簡單講,我不希望這樣一本書配合書店通路各式各樣的活動,要六九折就六九折,要七五折就七五折。經過十年,雖無法料想當初如果選擇不同方式出版,會是怎樣的結局,但我不後悔一開始的決定。

回到書本本身。過去幾天,我當我自己書的讀者,認真重讀了一遍,溫故知新。從讀者的角度看,許多辭典應用,架構在十年前的主流電腦系統 Windows XP 之上,現在桌上型電腦已是 Windows 10 的天下。但,變化更大的是,Windows 不再獨大。隨著有線與無線網路連接更方便更普及,裝置更多樣。大家已習慣隨時隨處接收訊息,或傳遞訊息。沒人喜歡再被綁在一部桌上的龐大機器旁。即便在家,多數人還是喜歡用手機或平板電腦,在餐桌、陽台、床上、馬桶上與世界通連。從這觀點看,這部分算是過時了,但這影響很大嗎?不,我不這麼想。去年六月,我組裝新電腦,改安裝 Windows 10,幾乎所有辭典光碟在 Win10 底下運作如昔,毫無困難。

我的書 2011 年 6 月出版,出版前半年 2010 年 10 月底我開始使用人生的第一部智慧型手機 iPhone 4。啟用不到一週,就在 iPhone 4 上安裝十幾套辭典 app。當時以 Windows XP 與 iPhone 4 兩種環境使用辭典互相比較,我還是喜歡 Windows 遠勝 iPhone 4,畢竟大螢幕大鍵盤,加上滑鼠,操作方便,資料好讀。而且,Windows 平台上的辭典種類又比 iPhone 4 上能用的多很多。

但經過這十年,網路與行動裝置潮流大起,很多事情都已改變。最大的變化是,愈來愈多辭典不再隨書出版光碟,改走網路、行動 app 路線。部分辭典,本來只有印刷版,不出光碟,後來開始推行動 app 版。更有一些辭典 ,已過往昔紙版更新週期甚久,雖行動版與網路版持續運作,印刷版似乎有意任其隨時間走入歷史?科技的推力確實驚人,大到足以改變數十年來的學習方式。

從辭典使用視角來看,由固定的 Windows 逐漸移往行動方式,有得有失,總的來說,算是得失互補,取得平衡了。以往 Windows 上用得比較多的辭典,如 LDOCE5、MED2、OALD9、Cobuild5、MW11、NID3,現在在手機與平板上比較常用的變成了 OALD10、LDOCE5、MW Learner’s Dict、ODE3、NOAD3、CED12 (Colline English Dict, 12/e)、AHD5。閱讀與學習的體驗沒受太大影響。這大概就是生命會自己找出路的道理吧?

隨著這波科技潮流的衝擊,另一項產品整個消失殆盡,走進歷史。以前進校園演講,與光碟辭典對抗的是掌上型翻譯機,或稱之為電子辭典也可。無敵、萊思康、快譯通幾家是知名品牌,大學生幾乎人手一機。現在智慧型手機人人有,想要什麼辭典,下載 app 就行,掌上型辭典就這樣自然淘汰了。

辭典載體雖然改變了,但核心的思考並沒改變。我寫的書,一大重點在於以英英辭典取代英漢辭典。請注意,我不是只鼓勵多用英英辭典,而是要完全捨棄英漢辭典,改用英英辭典。目前做不到,至少設為目標,終生努力。只要還依賴英漢辭典,就是還藉由中文學英文,這還叫學英文嗎?現在多數英英辭典都已能行動相隨,不是更方便嗎?

據我所知,我這本書部分讀者未讀過半即已陣亡,書本裡舉例說明的範例極多,細瑣繁雜是一定的。再加上所有談論到的辭典都寫成代碼,如 NOAD3 代表 New Oxford American Dictionary, 3rd edition,諸如此類。有時候,一頁裡近十個辭典代碼交互出現,我孰悉辭典,用得習慣,讀者未必覺得輕鬆。如果你是前半部就已陣亡的讀者,那真是可惜。後半部比較少瑣碎的舉例,有更多想法與觀念,至少「四、語言的灰色地帶」與「五、私房觀點」這兩大區塊別遺漏。

過去這十年間,有朋友問我,會不會因應網路與行動時代再寫一本書。我認真想過,再經過這幾天重讀自己的書,仔細思考,似乎沒必要。我的書談觀念、方法,與工具。現在只有工具這一塊起了一些變化,觀念與方法還是一樣。那些 thesaurus、collocations 以及更多辭典都還在,很多也跟著進入行動裝置。談方法與工具的書不必多,一本就夠了。相對於許許多多單字書、文法書、考試用書,只要篩選一些材料題庫,改點版面就能出一本書。十年前是學習書主流,十年後換個封面,改改編排,儘管大同小異,一樣鋪滿書店的書櫃。如何取捨,就靠學習者自己的智慧。

※ 留言或討論,請上我的 Facebook:
https://www.facebook.com/GeorgeChen.tw/

This entry was posted in 訊息公告, 辭典探討. Bookmark the permalin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