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發音辭典與發音問題

KK 二氏在編輯他們的發音辭典時,已經跟大西洋對岸的 Daniel Jones 有所交流,當時 KK 二氏對 DJ 的編輯方向,有些小意見,於是有這樣的意見陳述:

He records the pronunciation of a limited and nearly homogeneous class of people in England in a type of speech identical with that of the editor himself. Our problem has been to record without prejudice or preference several different types of speech used by large bodies of educated and cultivated Americans in widely separated areas and with markedly different backgrounds of tradition and culture. Here let it be emphasized once for all that we have no prejudice whatever either for or against any of these varieties of American speech.

KK 兩位先生想要做的是更全面的調查與紀錄,而我認為他們還指出了一個重點,就是各種發音均應獲得相同的尊重,沒有哪一地的或哪一族群的口音享有特別的禮遇或 重視。寫到這裡,我不得不提醒大家對照台灣這種由上而下的部定模式,很多教育的問題,癥結在方向沒弄對,因此弊端叢生。禁錮的頭腦沒有解放,猶如綁著小腳 喊開放,空有「一綱多本」的教材編輯口號,卻還是在狹小的圈圈裡打轉,學生被教得冥頑不靈,只知尋求標準答案。沒有人告訴我們,偶爾發布的「部定標準發 音」是怎麼來的。更讓人難以接受的是,誰有權力教我們怎麼說話才對?怎麼說又錯了?這對錯之間關係著學生考試分數。在這個時代還留存著「車同軌,書同文」 的思想,這個錯就不在某幾個字的讀音而已。持續這樣的運作方式,台灣的中文發音勢必混亂如昔,老師繼續茫然無依,學生依舊任人擺佈,家長照樣無所適從。

台灣的英文教育除了採用過時的 KK 音標之外,還把原創者廣納百川的精神給丟棄了。從中文發音方式的制定模式來看,不難想像英文 K.K. 音標被賦予的專斷屬性。原來應該是描述性觀點的議題,來到台灣變成規範性的規則。前一陣子有新聞報導這樣寫著:

以「自怨自艾」的「艾」為例,委員就認為正確讀音是「一ˋ」,不能因大家都錯讀為「ㄞˋ」,就一直「ㄞˋ」下去。
教育部國語會執秘陳雪玉表示,委員會是從「便利教學」、「日常生活用語」及「口語音讀為主」等三原則,進行一字多音表的修訂;但如「蛤蜊」,修訂版草案仍堅持「ㄍㄜˊㄌㄧˊ」才是正確讀音。
國語會昨天針對草案首度招開公聽會,會中雖有老師認為,友「誼」念四聲ㄧˋ,根本沒有人聽得懂;但國語會表示,在專家說明後,提出異議者也比較能接受了。修訂版預計在今年底公布試用,試用一年後,再修訂成為正式版。

這就是問題的根源,不管廣大語言使用者聽懂不懂,只管關起門來專家說服得了少數異議者?語音不是平常百姓每天生活的溝通工具嗎?怎成了學者研究室裡 的專利產物,讓少數專家壟斷語音決定權?我們沒有在英美的發音辭典裡看到,編輯人員在談對與錯的問題,甚至優與劣的話題也幾乎完全不碰觸。

This entry was posted in 語言學習, 辭典探討. Bookmark the permalink.

13 Responses to 談發音辭典與發音問題

  1. 舟動 says:

    George 兄這篇文章把在台灣發音的「矯枉過正」問題完全點出,我非常認同。在國中、小教學的老師有多數根本沒有認識何謂 flapping / t / (※常用的口語 See you later 即可聽到),或是教授其他子音於口腔與舌位擺放之處,只是聽著老外牙牙學語,或承襲上一代的教法。教師於課前若沒有先建立起這些專業的知識,恐怕台下的學 生也只能唸個「大概」而已。

    當然,我們不求把每個人的音都矯正得一模一樣(※這樣也會把語言的多樣性給限制住),但至少需告訴學生們發某個音(或字)的「區間」何在。我認為 CEPD17 開頭就花了些篇幅探討英美發音的差異,每隔幾頁也有以單篇簡論各個發音需注意事項,如果仔細閱讀並多注意體會老外的發音,應該對教師的教學很有幫助。

    有一陣子沒聯絡了,不知道 George 兄最近好嗎?(※期待您的辭典評論書籍上市,等好久了……)

  2. Sharon says:

    我也等了好久…..望穿秋水……^^

  3. peige says:

    見解精闢,研究深入,獲益良多!
    ps附帶一點小小提醒:可能是George大哥下筆不能自休,打字打得快了一點。第1頁打的是「CPED17」、第2頁打得是「CEPD17」。您的文章矚目者眾,似宜一致才好。(更正後可以將此留言刪除)

  4. George Chen says:

    To 舟動,
    發音問題要再深入談論,還有很多可以談的,本來我還想談從 fortis 與 lenis 的方向講解 /p, t, k, … / 與 /b, d, g, … / 的差別,後來發現文章太長了,最後割捨掉這部分。總之,發音學理方面的探討很多,學習者多少要懂一些,學起發音才會有所領悟。

    To 舟動 & Sharon,
    我這本從工具書的觀點學英文的書正積極充實內容,距離出版上市應該不會太久了。最近還有一些比較重大的計畫正在進行,敬請密切期待。

    To peige,
    感謝您的指正,打錯的地方已經改過。我還是讓修改過的地方留下一些痕跡,如此才不枉費您的細心提醒。

  5. Forrestguo says:

    我收藏有剑桥,牛津及朗文发音字典各一本。发现朗文发音字典最易上手,收获也最大。尤其是其收录的主流发音之外的其它发音方式对通过语音记住某些单词有意想不到的功效。

    Longman 5th DVD及 LPD 3rd中采用的都是IPA,曾经使用过几本台湾英语书都是K.K音标,后来使用Merriam Webster Collegiate Dictionary又掌握了韦氏音标,后来使用AHD 4th,发现其音标又同以上三种不同。不过从我的实践看,只要掌握了IPA其它几种也非常容易掌握,只是有些乱。对音标的研究,内地学者曲刚先生的快步英 语语音大表对此已经有了较好的解决方法。个人以为,曲氏的英语语音大表可以终结音标的各路纷争,其作为不亚于王永民先生之“五笔字型”终结华人世界多年前 形码输入法“万码奔腾”之功。

    以下的地址为曲刚快步英语的地址: http://www.from2000.com
    虽有广告之嫌,但严肃的英语语音学习者了解之后自有公论。

  6. kk says:

    台灣真的應該改教IPA,這樣才方便學生學習.
    甚至高中可以在補充各大字典的音標標示方式.
    有誰知道台灣課程為什麼死抱著KK音標不放的原因嗎?

  7. George Chen says:

    Dear kk,
    改用 IPA 才是比較通行的做法,這是毫無疑問的,學英文的目的在於與國際接軌,卻採用了一套走不出去的 KK 音標,而且一用將近四十年。教育單位到底怎麼啦?

  8. Alex says:

    不知George Chen和其他的朋友有没有注意到CEPD上面很多单词的accent发音和音标都不符合,总的来说都是声音文件的问题,音标是正确的,到底是怎么回事儿呢?

  9. Alex says:

    哈哈,您让我特别举例我一时想不起来了,这几天会留意记录下来,再发到该回帖上。
    特别是哪位声音稍显“老年”的男性读音(因为都是CUP的出版物,English Pronunciation in Use Intermediate with Answers,这本书配套的Audio CD上很多部分也是这位老者示读的,是Mark Hancock本人吗?我不确定:)
    因我每天专门学习英文或阅读新闻时遇到生词必先查CEPD,听其发音,所以CEPD使用率非常高(与电子版的NOAD一样)
    过一两天我会贴出一些我觉得accent读“错”的词汇list出来。

    • Alex says:

      George Chen和其他朋友可以试着在电子版CEPD上听这几个单词的发音:
      soporific
      refugee
      silhouette
      sentimental
      realistic
      sarcastic
      以上系是这两天偶遇并记录下来的,其实还有。
      我自认为他重音没有读对,至少有主/次重音的词有主次颠倒的感觉
      不知各位有何看法?

  10. Alex says:

    今天把曾经弃而不用的LPD3安装了。不得不说LPD3比起CEPD17,从发音的清晰度、准确度上比较,LPD3完全不如CEPD。而且LPD3里面的美式发音貌似英国人念的美国腔,感觉非常呆板,CEPD里面没有收录的单词在LPD3里面也基本上找不到。

    结论:LPD3与CEPD17完全不是一个重量级别的选手,妄自了longman的名声。

  11. Tam says:

    陳老師,你知不知幾時會出版LPD4?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