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翻譯界需要的是什麼?

前一篇文章我提出對「翻譯能力檢定考試」做法上的一些質疑,只不過想客觀地檢視考試與現實作業的落差。考試不夠逼真,如何考出實力?有問題的過程,自然產出不可靠的結果。

對翻譯能力檢定考試的觀察角度可以分成兩個方向,如果考試及格只是給張證書,回家留念,那麼天下太平。萬一,這考試哪天成了譯者能否接案的資格關卡,那才是爭議的開端。即便法律無法明訂,公家機關還是可能在外包案件時列為條件。

長久以來,我們有各式各樣的考試,總括而言,就是文憑制度的延伸。我的年代,大學錄取率只有大約三成,大學畢業當然不簡單,畢業證書價值不斐。時至今日,人人有獎,畢業證書一文不值也不是什麼新聞。所以,證照又成了另一波追逐的焦點。

以考試篩選人才儘管古往今來盡皆如此,殘留的問題也一樣代代相傳。考試,只是一道關卡,任何人都知道,拼過了就過了,過了以後身分不同、待遇殊途。 我們在新聞媒體上都看過,公家機關、國營事業招考人員時的盛況,應考人員面對記者毫不諱言,他們就是來通過這道關卡,擠進窄門搶個鐵飯碗以後高枕無憂。所 以,我們看見過關後的人日趨下流,怠惰傲慢也不必覺得奇怪。

假如翻譯人才也這樣比照辦理,會是怎樣的結果呢?我們從一些跡象來探討看看。過去一年多來,我有些翻譯案件外包處理,大部分是中翻英。翻譯先試譯, 這是必然的程序。譯者為了接案,拼了命在三五百字的試譯上盡力表現。案子真正接下來後,情況就不是那樣。有好幾次,我審稿審到最後,乾脆自己重做後面一大 半。審別人的譯稿比自己翻譯更累。

這是人性,批判也是枉然。考試這種一次性的檢驗,又能篩選出什麼樣的人才?況且,考試時的運氣成分有時候又無可避免地影響一些人的表現。過去有人提議,應考人員要有選擇性作答的機制,也就是類似出五題,選兩題作答的方式。目前應該還沒有採用這麼開明的做法吧?

培養翻譯人才目的何在?簡單來講,就是希望翻譯作品品質可以提升。找人才、培養人才只是過程,是手段,不是最終目的。然而,讓人不解的是,翻譯作品 最終流通的書市,卻始終缺乏完善的把關系統。翻譯書是市場的大宗主流,無論各種領域,翻譯書幾乎全面佔領市場。而我們卻沒有一套翻譯評論機制。

This entry was posted in 譯事異事. Bookmark the permalink.

6 Responses to 台灣翻譯界需要的是什麼?

  1. rollick says:

    10/17在台科大國際會議廳有場演講,有興趣的不妨去聽聽
    講題:翻譯品質如何管理? 淺談翻譯考試與翻譯標準
    講者:賴慈芸教授
    詳見:http://tinyurl.com/yg7he7a

  2. Skippy says:

    看到這篇網誌時,剛好是洪蘭教授痛批臺大醫學生上課態度的時候。洪蘭「翻譯」的幾十本書,簡直是譯界的大災難,可是她卻儼然臺灣教育文化界的良知,就可知道翻譯一行在台灣之無紀律、無標準,令人何等辛酸!

  3. 三姑六婆 says:

    我不想參與討論洪蘭老師這次的發言,但是,我很支持一個論點—「翻譯品質真的與名氣大小無關。」可惜,這件事,消費大眾永遠沒辦法搞清楚。這 也就罷了,消費者嘛!能力不足。但是,知名的出版社也混水摸魚,就該譴責。沒有幫消費者把關,還配合「名人」一起欺負消費者,該死!是該有一個評鑑單位 的。不知道消費者文教基金會管不管這檔事?

  4. George Chen says:

    Dear Skippy,
    洪教授最近針對台大醫學生的評論我們這裡不評論,甚至她個人的學術成就也先不談,就翻譯來講,的確不能有免責權。網友「三姑六婆」說得很有道理,學者教授的譯作一樣要嚴格把關。不過洪教授的譯作我沒親眼見過,不方便批評。

    據我所知,有些知名教授的譯作是學生在做,教授掛名。如果掛名的教授自己連審查的動作都沒做到,那就很糟糕了。從整體翻譯運作機制來看,批評或評鑑制度不只是個最好要有的關卡而已,應該是一項不可或缺的要素。

  5. Vic says:

    George高見。台灣翻譯界的確需要更好的評論監督環境。可是你看,現在連像樣的書評都少之又少(吹捧宣傳的文章倒很多),譯評就更不必說 了。文學書的翻譯有時還有人批評一下,其他類型的,如財經書,不堪聞問的譯文比比皆是。我覺得有時不能怪譯者,更大的責任在於編輯;有些編輯根本連分辨譯 文好壞的能力都沒有,他們經手的書,往往是害了讀者。「翻譯工作坊」的譯評水準很高,可惜無法持續經營下去(寫一篇有水準的譯評很費時間精力,但報酬很可 能是零,外加惹來一堆人的憎恨)。

    譯界的人不自重,劣譯充斥市場,最終是害了整個翻譯界。

  6. George Chen says:

    Dear Vic,
    無可否認,現在大部分所謂的「翻譯評論」,都是挑錯式的評論,而這也是學院派人士無法認同的地方,學院派認為翻譯評論不該只是這樣。但是我要問的是,學院派展示過多少高品質的翻譯評論?

    翻譯評論等級有對錯層次的,再上去有優劣層次的,最後才有技巧與手法層次的探討。我絕對支持高品質的翻譯評論,問題是,現在大部分的翻譯作品還跨不過最低階的對錯層次,如何進入到高階的技巧與手法層次?這不是評論的罪過,而是譯作、譯者不爭氣。

    我們要評論美食總不能連吃了會不會拉肚子都不管,要評論時裝美不美,也不能對布料上的污漬視而不見。這道理是一樣的。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