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翻譯界需要的是什麼?

幾年前 Stephen King 的 On Writing 一書,中文譯本名為 《談寫作》,在幾年內由三組譯者重譯了三次,甚至到了第三次譯本出現時,還註解提醒消費者,如果手上有第二版,附五十元寄回可以換取新版一本。這不就等於 自己承認前兩版都是不及格的翻譯?但是這些省思可曾出現過?到了第三譯本就及格了嗎?我不覺得,而且似乎與我有相同看法的另有人在。 讀者到底被尊重了,還是被愚弄了?

現在當紅暢銷的 《暮光之城》,也有不少嚴重的翻譯問題,不是照樣暢銷?又有多少人知道問題?消費者花錢買書,得到的又是什麼?朋友笑稱,這樣又何妨?即使把悲劇收場翻譯成喜劇結局又怎樣,讀者不就是看故事,高興就好。難道這是另一種無言的抗議嗎?

期待從體制內自發產生評核機制幾乎是不可能的。國內翻譯界多半近親繁殖,承襲了類似的學習經驗。談到批評,難免刀光劍影、煙硝四起,有識者豈敢輕易嘗試?一不小心,誤殺同門,徒増困擾。在事不關己的心態下,體制內不太可能做出大義滅親的動作。

批評制度如能上軌道,翻譯書的生態比較有可能知所警惕,從翻譯到審稿,從審稿到校對、出版也才比較有可能謹慎把關,自我節制。有這些把關的動作出現,人才自然出現,甚至不適任的譯者也能知所進退,及早轉行;好的譯者也能因此得到更多尊重。

但是,這可行嗎?之前「翻譯工作坊」裡,有幾位 學者用心寫了數十篇譯評,也開設討論區讓大家討論翻譯問題。後來有一次機會,我與工作坊的主持人之一,中研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的王道還教授聊起翻譯的問題。 果然,當烏鴉要有心理準備,要能耐得住千夫所指,要有雖千萬人吾往矣的決心與勇氣。出版社、譯者,甚至學界會群起而攻之。

考試是一次性的評審方式,批評制度是常設的把關機制。哪一種比較能達到提升翻譯品質的功效,大家不妨想想。我認為不會沒有人知道,卻也同時沒人覺得有必要犯眾怒。教書的照樣教書,譯者繼續為幾毛幾分與出版社計較。

我個人對翻譯能力檢定如何考其實沒意見,因為我根本就懷疑這種考試的存在價值。靠著考試要培養翻譯人才,這樣的想法未免過度天真。與其投入時間、金錢、人力去思考如何考試,不如花些時間去研究如何建立一套完整的翻譯批評制度。

This entry was posted in 譯事異事. Bookmark the permalink.

6 Responses to 台灣翻譯界需要的是什麼?

  1. rollick says:

    10/17在台科大國際會議廳有場演講,有興趣的不妨去聽聽
    講題:翻譯品質如何管理? 淺談翻譯考試與翻譯標準
    講者:賴慈芸教授
    詳見:http://tinyurl.com/yg7he7a

  2. Skippy says:

    看到這篇網誌時,剛好是洪蘭教授痛批臺大醫學生上課態度的時候。洪蘭「翻譯」的幾十本書,簡直是譯界的大災難,可是她卻儼然臺灣教育文化界的良知,就可知道翻譯一行在台灣之無紀律、無標準,令人何等辛酸!

  3. 三姑六婆 says:

    我不想參與討論洪蘭老師這次的發言,但是,我很支持一個論點—「翻譯品質真的與名氣大小無關。」可惜,這件事,消費大眾永遠沒辦法搞清楚。這 也就罷了,消費者嘛!能力不足。但是,知名的出版社也混水摸魚,就該譴責。沒有幫消費者把關,還配合「名人」一起欺負消費者,該死!是該有一個評鑑單位 的。不知道消費者文教基金會管不管這檔事?

  4. George Chen says:

    Dear Skippy,
    洪教授最近針對台大醫學生的評論我們這裡不評論,甚至她個人的學術成就也先不談,就翻譯來講,的確不能有免責權。網友「三姑六婆」說得很有道理,學者教授的譯作一樣要嚴格把關。不過洪教授的譯作我沒親眼見過,不方便批評。

    據我所知,有些知名教授的譯作是學生在做,教授掛名。如果掛名的教授自己連審查的動作都沒做到,那就很糟糕了。從整體翻譯運作機制來看,批評或評鑑制度不只是個最好要有的關卡而已,應該是一項不可或缺的要素。

  5. Vic says:

    George高見。台灣翻譯界的確需要更好的評論監督環境。可是你看,現在連像樣的書評都少之又少(吹捧宣傳的文章倒很多),譯評就更不必說 了。文學書的翻譯有時還有人批評一下,其他類型的,如財經書,不堪聞問的譯文比比皆是。我覺得有時不能怪譯者,更大的責任在於編輯;有些編輯根本連分辨譯 文好壞的能力都沒有,他們經手的書,往往是害了讀者。「翻譯工作坊」的譯評水準很高,可惜無法持續經營下去(寫一篇有水準的譯評很費時間精力,但報酬很可 能是零,外加惹來一堆人的憎恨)。

    譯界的人不自重,劣譯充斥市場,最終是害了整個翻譯界。

  6. George Chen says:

    Dear Vic,
    無可否認,現在大部分所謂的「翻譯評論」,都是挑錯式的評論,而這也是學院派人士無法認同的地方,學院派認為翻譯評論不該只是這樣。但是我要問的是,學院派展示過多少高品質的翻譯評論?

    翻譯評論等級有對錯層次的,再上去有優劣層次的,最後才有技巧與手法層次的探討。我絕對支持高品質的翻譯評論,問題是,現在大部分的翻譯作品還跨不過最低階的對錯層次,如何進入到高階的技巧與手法層次?這不是評論的罪過,而是譯作、譯者不爭氣。

    我們要評論美食總不能連吃了會不會拉肚子都不管,要評論時裝美不美,也不能對布料上的污漬視而不見。這道理是一樣的。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