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個月買了生平第一本電子書,開始積極體驗著電腦上讀書的經驗,感覺還算滿意。我很了解自己,這種新科技我向來都能適應得不錯。後來讀了今年八月二十四日 《商業週刊》 封面故事「電字書大商機」,緊接著不少電字書相關新聞趁著資訊展熱潮更加炒熱這話題。
台灣看待電子書常從技術觀點切入,因此,多功能、低價格就會成為報導的焦點。為電子書添加網路瀏覽、收發電郵,或者 MSN、Facebook 連接功能,都成了熱門討論焦點,甚至加入手機功能也都在討論之列。無可否認,這些都很吸引人,技術上也不太困難。人可以有很多夢想,這是值得鼓勵的。
記得曾有過報導, 大概是說瀏覽器可以做在冰箱上,這叫家電用品資訊化,然後「讓冰箱除了傳統的食物儲存功能,更提供了上網的功能,而對繁忙的主婦而言,將生活有更多的想像 空間,單調的廚房也將變得更加有趣。」的確是有創意的構想。但是我怎麼想都覺得在馬桶上做瀏覽器會比做在冰箱上更好,至少會有比較充裕的時間使用。
電子書畢竟是「讀書」的裝備,談電子書,一個根本的問題不能忽視 ── 讀書是怎麼一回事?《商業週刊》 的封面故事有一句話頗值得深思,Amazon 網站創辦人 Jeff Bezos 「想的不是如何讓硬體功能更強,而是反其道:『如何簡化功能,讓讀者不要發現這是一本「電子」書』?」這句話我深有同感。
2008 年七、八月間,《大西洋月刊》 (The Atlantic) 有一篇標題為 Is Google Making Us Stupid? 的文章,該文收錄在 The Best American Science and Nature Writing, 2009 這本文選集裡。這篇文章寫得很好,無論文筆或論述內容都很優秀,旁徵博引、上下古今,主要是想提醒大眾,閱讀該有的深刻思考已經因為網路瀏覽的習慣而不復存在。
抓出 Google 當標靶,是因為文章末尾提到,Google 的人工智慧計畫似有宰制人類思考為其終極目的的意圖。In Google’s world, the world we enter when we go online, there’s little place for the fuzziness of contemplation. Ambiguity is not an opening for insight but a bug to be fixed. 小說家赫胥黎 (Aldous Huxley) 筆下的「美麗新世界」隱然在望?
陳老師好
近日在Amazon上發現Kindle版學習者辭典,如MWALD, 不知道你是否有使用過?如果有這樣的使用經驗、或者有興趣測試,期待你的觀點。謝謝
Dear lionlies,
MWALD 這本 Merriam-Webster 出版的學習型辭典沒附光碟,而以下載方式提供 Windows 底下的軟體,這些細節,我在使用心得文章裡 已經提過。MWALD 的 Windows 版本是架構在 Mobipocket 這套系統執行的。Mobipocket 是一家法國公司,2005 年被 Amazon 買下,經過修改成為現今的 Kindle 系統。所以,MWALD 會出現 Kindle 版本並不意外,Merriam-Webster’s 11th Collegiate Dictionary 也有 Kindle 版本。
Mobipocket 或者現在的 Kindle for PC,是電子書閱讀軟體,適合平鋪直敘的普通書本。像辭典那樣,主要功能在查詢,還要把資料呈現得井然有序,並非這套軟體的專長。先別提辭典,就以一般書 籍呈現來看,Kindle for PC 顯示圖形、表格都還有問題,也無法顯示彩色文字或照片,也還沒有文字搜尋功能。反觀 Sony 的閱讀軟體,以 Adobe PDF 為基礎,已經非常成熟了。
我的感覺,Kindle 底下的辭典恐怕不會是我所期待的。